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南山文化园

亭闲有竹春常在,山静无人水自流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机关干部,喜欢上网、看书、看电视,爱好爬山、拍照、看风景,喜欢探究问题,习惯求真求实。常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于笔端,诚心以文会友,以情交友。

“生老病死苦”的来历  

2014-06-08 14:15:23|  分类: 世间百态大观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“生老病死苦”的来历

南山秀竹(收集整理)

 

          “生老病死苦”这几字,在生活中表现为一种民间禁忌。许多农村人在建房、修墓、祭祀等活动中,都习惯地讲究要“合生老”。所谓“合生老”,就是要合乎“生老病死苦”循环数中的“生、老”两字,只有这样,才能趋吉避凶、财丁两旺。也就是说,按1、2、3、4、5对应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,超过5 的数字就继续循环对应着数下去,例如数字1对应生、2对应老,6对应生、7对应老,11对应生、12对应老,等等,就是“生老”;反之,3、4、5、8、9、10则于主家不利。为了知道这些习惯的来历和依据,了解其是否有道理和是否属迷信,我查了许多资料,其中比较有根据的一是佛教内容,二是宋朝故事。佛教内容比较复杂和零散不好归纳,我就介绍宋朝故事吧。

     “生老病死苦”这句话流传历史悠久,但它的出现与迷信毫无关系,有人认为是迷信并且造成后来的恶果,纯属后人的误会。据宋朝龚明之《中吴纪闻》记载,在北宋后期,宋徽宗下令,每个县城都要设置居养院(相当于现代的敬老院)、安济坊(即医院)、漏泽园(即公墓),由于吴江县城很小,这些设施不得不建在县学(童生考秀才的地方)旁边,顺序而言,便简称为“生(童生)、老、病、死”。后来,各地佛寺晋遍开设了“悲田院”,专门施粥救济贫苦之人,县城添上这一景,便成了“生老病死苦”。可见,这个生字,不是与死对立的“生”,而是指入学的“童生”,这句话毫无迷信色彩,只是后人把它捧上祭坛,惹出许多麻烦,这是作俑者始料不及的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5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